东鲁遗风今犹在 十万人家尽读书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
书院,是掣动中国千年大学文化的载体。
明清时期,潍坊境内各县都先后创建书院,教育盛况空前,文风蒸蒸日上。诸城有沧浪书院、东武书院、观海书院等;临朐唐初就有李公书院,后又建朐山书院、朐阳书院、酉山书院等;安丘建有公冶长书院和柏露书院。昌邑建有四知祠,昌乐敬业堂书院,寿光清溪书院。
诸 城
历任知县重教育 十万人家尽读书
“至今东鲁遗风在,十万人家尽读书。”相传这是苏轼之弟苏辙吟咏诸城的诗句,明清时期,后一句曾被制成匾额,悬挂在诸城文庙的文昌阁魁星楼前,成为诸城、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整个潍坊地区文教昌盛的写照。
清初诸城著名诗人李澄中曾赋诗《与公山游九仙书院》:“孙子何年去?空余此讲堂。云深丹灶冷,竹覆石坛荒。”九仙书院,在九仙山靴石村东,传为孙膑读书处,又称孙膑书院,始建年代无考,据乾隆《诸城县志》记载,此处相传为孙膑读书处。
展开剩余89%明成化十一年,诸城知县阎鼐建沧浪书院。明嘉靖二十七年,诸城知县祝天保在县治南建东武书院。嘉靖时,周仝儒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兰竹山北三官庙后创建周氏平冈书院。清道光八年,诸城知县刘光斗建观海书院。刘光斗每月朔望到书院考核学业,都精心准备膳食,颁发优厚奖赏,诸城文风为之大振。道光十四年,汪封渭任诸城知县,听断劝明,尤喜提携学子,每月都在超然台上考核书院学子,并亲自修改润色他们的文章。学子因此争相切磋琢磨,诸城文风也随之蒸蒸日上。道光二十五年,周壬福任知县,修葺书院,每月两次到书院考核,并精选学子优秀文章予以刻印,从优发放膏火,以示奖励,还创建杨公、崇文两义学。周壬福为书院和义学延请名师授课,并亲自督导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情况,“士风文习,为之丕变”。同治十三年,观海书院进行了维修,光绪四年扩大了规模,增修瓦舍26间为考棚,并添盖房屋为学子居住。
临 朐
唐初就有李公书院 明代建成朐山书院
临朐早在唐初就有李公书院。据嘉靖《青州府志》等地方志记载,李公书院在临朐县西南,相传为唐李靖读书处,又说李靖随从唐太宗征闾左,在此阅《司马兵法》。李靖是唐代京兆三原人,精通兵法,随唐高宗、唐太宗南征北战,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,官至兵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,时称“出将入相”的文武全才。李公书院被当代学者认为是山东最早的书院,也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。
李公书院属中国书院的早期形态,只是个人读书治学之所。临朐最早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,是创建于明代嘉靖十年的朐山书院。山东提学副使陆釴在其《朐山书院记》中,对书院创建缘由、办学规模、教学层次、内部规制及运作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。“临朐当青齐万山中,地僻而民朴,俗粗犷难驯。”嘉靖十一年,陆釴来山东督学,到青州府后,召集属县学子进行考核,发现“朐之士多少锐而颖异,视诸邑为独盛。”陆釴开始对此颇感惊异,直呼“孰谓朐无士哉!孰谓朐无士哉!”陆釴后来了解到,临朐县自明宣德二年马愉中状元以来,其后一直寂廖无闻。县学圮而不修,士风颓而不振,以致数十年间,科举应考无人被录取。褚宝到临朐任知县后,“兴学起废,治先教化。又以储材在学校,而蒙养必先小学,乃仿古社塾遗意,创书院于邑城中。前为养正堂三楹,后为景贤堂五楹,翼以书舍十六楹,环以左右塾八楹。于是选民间之秀彦,立塾师以教之。朝钟暮鼓,聚散惟时。辨方书,正句读,吟诗习礼,考论名物器数。居处慎其与,长幼明其节,勤惰示其惩劝。令虽日事案牍不暇给,稍间,辄与诸生督课。时校艺而进之右塾,升之左塾,升之堂。升之堂者以需进于庠校。于是邑之士咸观感而向化。”到嘉靖十二年,巡按御史到临朐巡视时,大加嘉奖,为书院大门题匾“朐山书院”。当时“书院之设遍山左,然未闻以小学为教者。”因临朐基础教育薄弱,朐山书院从基础教育抓起,“以小学为教”,所收学生全为童生,“导之渐则本立,辨之微则几审,所以遏淫邪、防逸欲而正圣功”,临朐学子“侵淫道化,刻励磨淬,而日趋于仁义礼乐者,又勃然奋也。”朐山书院实行分层教学,以堂塾分成高低程度不同的三个层次,经考核由右塾而升左塾,再升于堂,升之堂者又可进于官学。分层教学便于因材施教、科学管理,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。在创建书院的同时,褚宝还修学宫、兴社塾、劝讲学,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。书院学子、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迟凤翔盛赞褚宝“雅重文藻,修学造士,亲授讨论,科甲连芳,厥功浩浩”。另一位书院学子、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张邦彦在其《临朐旧令褚公生祠去思碑记》中称:“前此士人或鲜笃尚学,维今则既彬彬盛矣!”嘉靖二十六年任临朐知县的王家士重修门墙,新建讲堂。
清嘉庆十二年,临朐知县黄思彦捐资倡建朐阳书院。光绪《临朐县志》还记载,在县署南有酉山书院,但建置沿革情况不详。
安丘
公冶长书院不教学 主要用于祭祀先贤
山为有情三面立,花因无主四时开。
在安丘城顶山南坡,有一处景致幽雅古文化旅游名胜——公冶长书院。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,“公冶遗风骀荡,泽民惠世,千古不衰。唐朝追封公冶长为莒伯,北宋追封高密侯。此址即公冶长读书处,称做书院。”(1997年《重修公冶祠碑记》)。后人思念先贤,在此建公冶祠,又在祠西建青云寺,时碑碣林立。后祠、寺俱废,碑碣仍立。这里孤嶂如峙,翠木幽幽,蔚为钟灵气象景观,自古就是一大胜景,世誉“书院挹秀”,向为“安丘八景”之一。
公冶长(前519-前470),春秋时贤士,孔子的高徒、佳婿。自幼家贫,勤俭节约,聪颖好学,博通书礼,德才兼备。后见礼崩乐坏,而“悲世路之险,遂有幽栖之志”,拒从仕宦,淡泊名利,隐居山林,能识鸟语。书院的很多遗迹和传说,都和公冶长有关。
公冶长书院建于何时,已无文字可考,据说早在汉代就有了,以后屡毁屡建。关于重修公冶长书院,有明确记载的4次:
第一次在明成化十三年(1477),知县陈文伟重建。陈文伟所撰《公冶长书院记》碑文载于明万历《安丘县志·艺文考》中。“成化丁酉前二月壬申,因公务往沂水,道经其地,驻马止宿,往寻其迹,至则四壁俱废,一址独存,遂计匠作工役,不日告成,谢君之心为不负矣。”
第二次是在清康熙十五年(1676),由县令胡端出资维修。当时所立《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》石碑,至今犹存。碑文称邑侯胡端于丙辰之春,到书院山祭祀揽胜,“怅庙貌之萧条,慨然叹曰:'兴废举坠,守土者之责也……’于是捐养廉之资以襄榱甓之用,鸠工庀材,不逾月而轮奂粲然”。
第三次在清道光七年(1827),辛天池、李政铎主持维修。此事见于道光九年(1829)所立《重修青云寺》碑。碑文云:“丁亥之春,辛君天池与李君政铎等游公冶长祠,慨其荒凉,毅然以修复为己任,乃纠邑之绅士敛财鸠工,不辞劳费。丹楹刻桷,中外修整。”
此祠在民国年间被拆毁,现在我们看到的,为1988年所重建。
在公冶祠大门东南,立有一座碑楼,里边镶嵌着“重修公冶祠碑”,由安丘市人民政府在1997年10月立,碑额《重修公冶祠碑记》。
公冶祠坐北朝南,位于书院旧址,东西长40米,南北宽75米,建筑面积130平方米。先贤读书处立正祠三楹,挂室分列,木质结构,朱柱青瓦,厅内塑公冶长坐像,两边有童子陪侍。并彩绘其生平事迹于壁间。东西耳房各一间,陈列着书画。院中建“万春”、“清廉”二碑亭,碑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,记载着修复公冶祠的史实。
公冶祠院内东西两侧新建有碑亭,东边为“万春亭”,保护“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”石碑。石碑为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5)建立,由知县、潼关人孙振基题写。“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”为楷体正书,阴线阳刻。
西边为“清廉碑”,亭中为清康熙十五年(1676)秋立的石碑。石碑四面刻字,十分少见。碑正面镌刻篆书《重修公冶祠记》碑额,正文为楷书《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》(详细内容见附文《重修公冶祠记》)。
感恩堂在公冶祠内,祠堂的北边,为清末大臣李湘棻为感恩公冶长神灵显现、有求必应而建。旧堂在民国初年倾塌,今于原址重建。
道光十二年(1832),李湘棻到公冶祠拜谒,祈求保佑他会试成功,当年四月,果然得中进士,钦典翰林院庶吉士。为答谢先贤灵应,于祠后建感恩堂,并亲写楹联牌匾:上联为“衔环结草”,下联为“感恩知德”。并撰《谢先贤文》刻碑存念。
现石碑在感恩堂东,上面的“谢先贤文”4字为篆书,正文为楷书,碑文如下:
先是患忧,湘棻祷于此,神明潜赞,报答著应,丕显鸿懿,掇桂巍科,道昭孔音,德善布远。熏息传芳,默言大化,先生之功大矣哉!勒言所思,奉於金石,曰:子称缧紲,先生其德,余辈何幸,乃被才泽。原田每每,长树苍苍,条枚敷芬,鼓舞万方。
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孟秋渠丘李湘棻立石工夏天祥刻
从总体结构图看,整个山下所谓的公冶长书院,也即上面介绍的部分,其实仅占图片中的很少的一部分。图中,青云寺成了主体建筑,公冶长书院是偏房。还有一个怪怪的神根祠。
据民国《安邱新志》记载,明末,安丘廪生王奇珍在岞山建柏露书院,至清代顺治年间,由岞山村进士王训1614--1683),宇敷彝,一字念泉,号悔斋,清初官员,安丘人。主导逐年扩建,形成了较大的规模。康熙八年(1669年),他出资创办了“岞阳书院”,聘请资深的先生教授家乡的子弟,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。如高戈庄的张继伦、张绪伦、张嗣伦三兄弟,一名举人,两名进士,被称为“北海三张”。传说,刘墉的祖父刘棨、父亲刘统勋都曾在岞阳书院就读,至今在岞山一带还有“土地爷背刘国老过河上学”的传说。因位于岞山之阳而称岞阳书院。它与安丘的公冶长书院并称南北两学府。书院“后枕层岗,前俯潍水,环古柏数十株,读书其中,多有达者”。
康熙十五年,王训辞官回乡,时年王训已经62岁。归家后的王训扩建了岞阳书院,重修了岞山庙宇,建立了王氏祠堂(祠堂现在岞山村前街,普通祠堂3间,因王训为朝廷五品大员,祖父母、父母皆受清廷诰命,故此祠堂为5间),并在村西潍河搭建木桥,以便通行。是举,深受家乡百姓赞许,其业绩可与岞山、潍水共存。
康熙二十二年,王训病逝于家,享年69岁,其墓在前屯南2里处。
在公冶长书院中提到的清末大员李湘棻因从小跟随姑姑在岞山生活,曾经在岞阳书院读书治学。
其他还有有昌邑四知祠,是为纪念东汉名儒、东莱太守杨震辞金的千古美谈而建,后改建为四知书院,这是昌邑历史上第一座书院。昌乐最早的书院是清康熙年间阎世绳创建的敬业堂书院。寿光最早的书院是明代嘉靖年间赵鉴创建的清溪书院。
临朐县融媒体中心
编辑:陈曦
一审:尹大伟 张艳彬
二审:王春强
三审:陈涛
来源:文明临朐
重要提醒
发布于:山东省广源优配-炒股配资app-十倍配资炒股-场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