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4月,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廖汉生突然接到从北京传来的紧急召见令,要求他立即前往301医院与一位老首长会面。这位“老首长”正是彭德怀。尽管当时抗美援朝的战火还未完全熄灭,彭老总因身体原因不得不返回国内接受手术治疗。然而,在回国之后,彭老总听到了一个消息,令他怒不可遏,直接召见了远在西北的廖汉生。见面后,他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:“如果这个问题你处理不好,那就别再来见我了!”那么,彭老总究竟为何如此震怒?西北究竟发生了什么?
1949年4月23日,我军顺利占领了敌人的心脏——南京,渡江战役宣告胜利,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基本结束。南京解放后,国民党在大陆的军队迅速土崩瓦解,接着,5月20日,我军继续解放西安和关中地区,进而着手解放大西北。值得注意的是,西北地区的敌军主力——马家军,虽然是所有敌军中最坚决、最顽固的一股力量,但依旧面临着解放军的强大进攻。事实上,马家军一直以来都是抗击解放军的坚强壁垒,其军力之强、战斗力之顽强,是全国敌军中首屈一指的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经过解放军短短三天的猛烈攻势,胡宗南的主力被彻底消灭,损失兵力超过四万三千人,胡宗南最终被迫撤退至四川盆地。而在7月25日,我军全歼了马步芳的精锐骑兵十四旅,紧接着的7月26日,兰州被解放,马步芳的主力八十二军几乎全军覆没。解放军分三路继续追击,向青海、甘肃以及宁夏挺进,先后解放了武威、张掖、酒泉等地,进展顺利。
特别是宁夏,在八十一军的马鸿宾指挥下,快速起义投降,其他马家军主力部队也纷纷选择投降。9月23日,宁夏省会银川成功解放,整个新疆的敌军力量被彻底孤立。而在10月20日,我军更是顺利进驻了新疆省会——迪化(今天的乌鲁木齐)。与此同时,青海的马家军也已土崩瓦解,马步芳和他的儿子马继援先后逃亡,他的军队已无力再抵抗,青海的统治也迅速崩溃。
然而,事实真的是这样简单吗?虽然大西北的敌军势力在1949年末基本被瓦解,但马家军的顽固抵抗并未就此消失。实际上,马家军虽然在关键战役后损失惨重,但仍有一部分残余势力化整为零,继续在西北的山区游击,直到1953年才彻底被清除。
青海,曾是马步芳的根基所在,战前马家军的军力已达到七万多人,而当时青海的总人口不过152万。7万兵力占据了青海几乎五分之一的人口,且当地多数家庭都大多有较多的子女,几乎每家每户都与马家军有所关联。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马家军的残余势力散布在各地,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名或多名成员与马家军有着某种联系。尽管经过几次重大战役,精锐部队被我军消灭,但仍有约五万名敌军残兵,在青海各地游荡。马步芳在逃亡前特别指示其部下摧毁重武器,把亲信安排到牧区藏匿,并指示士兵假扮成普通民众,伺机复苏。
即便如此,马家军的残余势力在建国后依然没有完全消失,甚至曾派出200多名军官假意投降,并与内部残余保持联系。在解放初期,由于我军力量尚未稳固,马家军的反抗一度声势浩大,甚至一度包围了多个区政府。然而,随着我军的力量不断增强,再加上我党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行,许多基层士兵开始对马家军的上层产生怀疑,纷纷倒戈。我军逐渐瓦解了大部分马家军的残余力量。
然而,最顽固的部分敌人依然隐藏在青海的广阔草原中,因地广人稀,这些游击队员常常能巧妙地躲避我军的追踪,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家军的最后一支残余力量能够持续活动到1953年。
到1952年,马元祥带领的一支马家军残余部队,仍在青海地区活动。马元祥曾是马步芳的重要谋士,位高权重,曾从连长一路晋升为少将高参。解放后,他与残余部队藏匿于牧区初时人数仅有25人,但在得到蒋介石的支持后,逐渐发展壮大,最多曾拥有150人。这支部队不仅接受了台北的支持,还接受了物资和“军事顾问”的援助,继续进行游击战。
1952年,彭德怀从朝鲜归国,得知这一情况后勃然大怒。他认为,即便建国已有三年,青海的问题仍未解决,廖汉生如何能处理得如此草率?然而,实际上,廖汉生已经尽全力围剿马家军的残余力量。尽管彭老总有些不满,但实际上,他并未完全了解廖汉生在此过程中的辛勤努力。马家军的顽抗已被压缩至仅剩最后一股残部,廖汉生已准备对这些残余力量发起最后一击。
1953年3月,针对马元祥部的围剿正式展开。马元祥部虽然狡猾,一直避免与我军正面接触,但最终在1953年5月,我军成功抓住机会与马元祥部进行决战。马元祥本人在战斗初期被击毙,马家军的抵抗开始动摇。最终,马元祥部几乎全军覆没,除去副司令马得福等少数几人逃脱,其他大部分成员都被歼灭。我军缴获了大量武器,战斗标志着马家军最后一股残余势力的彻底覆灭。
随着马元祥部被消灭,西北的最后一支国民党残余力量被我军完全清除。从1950年开始的这一场艰难的剿匪战,经过三年零七个月的持续作战,终于宣告胜利。廖汉生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他的指挥和决策在这场持续近四年的斗争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-炒股配资app-十倍配资炒股-场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