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,最不缺的就是皇帝了,数量多到令人咋舌。若按正式的统计来算,皇帝的数量已经有400位之多,如果再算上那些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数,合计起来超过了五百位。皇帝数量庞大,但其中的人物各异,既有英明神武的帝王,也有昏庸无能、只知权谋的君主;更有一些不惜亲手血洗兄弟姐妹,为了登上皇位不择手段的血腥手段。
在帝王之家,亲情几乎是不存在的,面对权力的诱惑和斗争,所有的情感都只能排在最后,毕竟,皇帝的位置极其诱人,只有亲身体验过那份深切的责任和压力,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艰难。然而,历史中并不乏一些仁慈的皇帝,其中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,称得上仁慈的开国帝王似乎只有两位:一位是秦始皇嬴政,另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。
展开剩余80%也许有人会提到,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没有大量清洗功臣,似乎也是一个仁君,然而他并不是开国帝王,真正的开国之君是他的父亲李渊。李渊在尚未统一全国时,就已经展开了清除功臣的行动,显然李世民的功臣政策不能算作宽容的代表。
秦始皇在横扫六国统一天下,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之后,对待自己的功臣极为宽容。几乎所有的功臣都被他任命为高官,秦始皇完全没有考虑削弱他们的权力,甚至也没有打算除掉他们。这样一个拥有强大权力欲望的帝王,竟然能容忍身边的功臣,这也说明了臣子是否会威胁到皇权,关键在于皇帝的手段。如果一位皇帝只能依靠屠杀功臣来稳固自己的权力,那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信。
相比之下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显得极为不自信,几乎清除掉了所有开国功臣,连年迈的李善长都未能善终。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做得不如秦始皇那般宽容,但也远胜于朱元璋。他至少没有直接剿杀功臣,只是收回了他们的兵权。
赵匡胤在位时,曾通过“杯酒释兵权”这一策略成功收回了功臣们手中的兵权,历史上对此也给予了较高评价。当时,赵匡胤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持自己皇位的稳定,没想到却漏掉了一个最大的潜在威胁——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,十五年后,赵光义发动政变,成功夺取了大宋的江山。
赵匡胤的经历非常引人注目,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将门世家,没人能够想到他最后会登上皇帝的宝座。赵匡胤的崛起与当时的乱世息息相关,而他在军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。如果当时没有掌握禁军,赵匡胤可能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穿上那件象征着权力的黄袍。
在那个冷兵器时代,兵权就是最大的权力,而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帝宝座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些忠诚的异姓兄弟们的支持。他的权力欲并不强烈,甚至在登基后,赵匡胤并未考虑收回这些异姓兄弟的兵权。然而,没想到的是,在赵匡胤刚刚登基之时,便爆发了两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叛乱。赵匡胤费尽心力才平息了这场叛乱。
面对叛乱,赵匡胤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确保大宋的江山长治久安。结合这次叛乱的教训,他认识到,若想稳固政权,必须收回手握重兵的将领的兵权,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权力旁落。于是他想到了一种传统的办法——一杀百了。
然而,赵匡胤内心并不愿意如此做,他舍不得亲手剿除那些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功臣。毕竟,举起屠刀容易,但放下却困难重重。更重要的是,赵匡胤知道自己登上皇位的过程并不光彩,若再加上屠杀功臣,这皇位是否能坐得稳,自己心里并没有把握。
经过深思熟虑,赵匡胤决定采取一种更加巧妙的办法。他选择召集所有功臣,借机和他们共饮一杯酒,想通过这次宴会来传达自己的意图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赵匡胤开口说:“虽然我做了天子,但我却不如一个节度使那般逍遥。”言外之意,功臣们立刻领会了其中的含义,纷纷表态自己没有异心。赵匡胤随即问道:“谁不想要富贵?假如有一天你们也能披上黄袍,成为皇帝,那时候是否还能保持忠诚?”话音一落,功臣们纷纷跪地痛哭,请求赵匡胤保命。
经过这番表态,赵匡胤决定放手让这些功臣退位,让他们回乡安享晚年。第二天,这些功臣果真上表请求告老还乡,功臣们的兵权就这样被赵匡胤成功收回,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。
然而,赵匡胤并未意识到,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才是最大的威胁。赵匡胤虽然一生英勇,但他却在自己的亲弟弟面前显得过于仁慈。赵匡胤未曾想到,自己最信任的人,最终竟会夺走自己的江山。赵匡胤死于暴病,临终前见的最后一个人正是赵光义,而第二天,赵光义便迫不及待登上了皇帝宝座。
赵匡胤一生可谓悲剧,他的仁慈与宽容最终让自己丧失了大宋江山。而赵光义的算计,也让赵匡胤的皇位梦想变得遥不可及。通过这一切,我们也可以看到,赵匡胤虽然睿智,但最终却没能看清自己最亲的人潜藏的野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-炒股配资app-十倍配资炒股-场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